倒春寒是什么意思, 倒春寒,天气现象。
根据2017年制定的《倒春寒气象指标》 《GB/T 34816—2017》,气象学上的春寒是指每年春季(3月至5月)前期偏暖,后期偏冷,后期气温明显低于常年的现象。
春末的寒冷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或冷空气的频繁入侵,或在寒冷的反气旋控制下,晴天夜晚的强辐射降温造成的。若春末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以上,则认为是春末严寒天气,可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尤其是春末前期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后期气温偏低。简单来说就是在春季,天气转暖,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温度明显降低,对农作物有害。这种“春前暖,春后冷”的天气,称为倒春寒。
倒春寒的原因是什么?
俗话说:“一个孩子的脸,春天一天变三次。”这是春天的气候。春天是一个气候多变的季节。春天虽然逐渐转暖,但早晚依然寒冷,冷空气活动次数也频繁。有些年份会出现明显的倒春寒。
倒春寒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不仅中国有,日本、朝鲜、印度、美国也有发生,原因并不复杂。一般来说,当旬平均气温比常年低2以上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倒春寒。冷空气南下越晚,变得越强,降温范围越广,倒春寒的可能性越大。
气象学上,春季是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大的季节。进入三月,意味着春天的开始,气温迅速上升,春季的真实平均气温应该超过10。春天的气候多变。虽然逐渐回暖,但早晚还是比较冷,冷空气活动次数也比较频繁。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或者频繁的冷空气袭击,或者在持续的冷高压控制下,晴天夜晚的强辐射降温,都会导致气温下降。如果冷空气较强,气温会急剧下降到10以下,甚至会出现雨雪天气,从而形成“倒春寒”现象。
倒春寒是什么意思,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倒春寒是什么意思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