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说到这,相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37℃!
1851年,德国医生温德里希对2500个人进行调查研究,测量了数百万次腋下体温,他给出了一个答案:人类的平均体温是37℃。
从那以后,37℃成为了全世界的体温标杆,超过这个数字被认为是体温高,低于这个数字则被认为体温低,当然无论是体温高还是低,对健康都是不利的。
体温过高的时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热,最常见的发热原因是感染性疾病,比如各种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另外,癌症,风湿免疫性疾病也有可能会引起发热。
体温过低的时候常常比发热更加危险,因为体温过低的时候常常合并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呼吸频率减慢,甚至出现昏迷。
经过了漫长时间的进化,人类属于恒温动物,保持稳定的体温更有利于健康。
2020年,斯坦福大学的帕森内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对三个涵盖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国人群体温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总共677423个人体温度测量数据,他们发现,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人类的正常体温在逐渐降低,下降了0.4℃,从37℃降到了36.6℃。
新冠的到来让人们更加重视体温,我们在进入公共场合的时候几乎都要测量体温,出现体温升高的时候我们会特别紧张,害怕,生怕自己感染了新冠。
但是,一项新的研究可能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2020年,斯坦福大学的帕森内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对三个涵盖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国人群体温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总共677423个人体温度测量数据,他们发现,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人类的正常体温在逐渐降低,下降了0.4℃,从37℃降到了36.6℃。
问题来了,为什么人类的体温在下降?体温下降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有关人类体温下降的说法很多,无外乎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空调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空调的普及,让人们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能量的消耗会显著地降低,继而引起体温持续下降。
第二种观点是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过去,在广袤的大地上,中国大多数人口都是农民,大家汗流浃背的工作,每天的劳动量很大,现在,时代改变了,机械化取代了越来越多的亲力亲为,体力劳动的减少,运动量的减少,导致能量的消耗会显著地降低,继而引起体温持续下降。
新的问题是,体温下降,对健康究竟有没有好处?
体温是和基础代谢率挂钩的,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会提高13%。体温过低,意味着基础代谢会减慢。基础代谢减慢,意味着免疫力会下降。
据科学家推算,如果体温下降1℃,免疫力降低30%,一旦免疫力下降,我们的身体不仅抵抗细菌和病毒的能力会大大下降,更糟糕的是,罹患癌症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由此可见,所谓的体温下降,其实并非是一件好事。
人是恒温动物,漫长的时间里,我们的身体早已适应了周围的环境,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它的作用就是让体温波动在一个合理范围,而不是过高或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