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奶粉频出问题, 奶粉事件的余波,此起彼伏。据悉,武汉三名女婴性早熟,一直在吃圣元奶粉。此前,受害儿童家长想将奶粉送检,但一些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婉言拒绝了家长的个人申请。
权威部门对奶粉的检测指标中没有激素。
从相关报道来看,这个品牌的奶粉确实有问题嫌疑。稍微梳理了一下,有以下疑点:第一,医生的说法是,虽然儿童性早熟的现象在逐年增加,但是两岁以下的性早熟还是不常见的,这些孩子的情况比较普遍。
而且都吃同一个牌子的奶粉;二是家长给孩子停用该奶粉后,部分症状明显改善;第三,让人想不到的是,奶粉的代理商曾经找到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表示愿意通过赔偿的方式协商此事。如果产品没有问题,
补偿多余。
然而,这些终究只是疑问。奶粉有没有产品质量问题,如果需要确认,必须依靠质量监督检测机构。但一方面,食品检测机构遵循的国家标准中没有激素。另一方面,可以检测激素成分的药检机构,
未开展食品检测业务,不接受个人申请。总之,确认奶粉问题的路径暂时行不通。
令人费解的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没有激素,是因为激素属于药品,不属于食品检测范畴,还是因为标准本身已经落后?另外,药检机构不接受个人申请,因为受理程序和能力跟不上。
还是没有相应的验收程序?无论如何,这些家长的维权行动似乎击中了食品药品质检业务的盲点,反映出质检机构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在事前干预上非常被动。
事实上,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各种奶粉问题从医院不断被曝光,许多案例不断积累,形成新闻事件,聚集巨大的舆论力量,反过来推动质检部门的重视和介入。这种被动间接纵容了食品质量问题。当然,
质检部门不能保证所有的食品问题都能在消费过程中消除,但要想充分主动地履行职能,自然离不开一系列的程序和手段来把关和补缺。比如为个人申请的质检服务提供便捷渠道,或者与医院等机构形成合作关系。
通过医院病例统计观察食品质量问题的相关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质检业务。总之,质检部门要主动与食品质量问题形成良好的暴露-反馈-吸收关系,一旦问题的蛛丝马迹出现,要主动介入。
不是等问题放大成为新闻事件,而是被舆论推开。
当然,这种检漏和灌装程序离不开检测标准的“与时俱进”。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食品标准明显滞后,难以有效覆盖新出现的食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奶粉激素的问题真的存在,原有的标准也是行不通的。
如果标准难以奏效,质检机构想主动介入各种食品质量问题,恐怕只能是无能为力。
评论:奶粉频出问题,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评论:奶粉频出问题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