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学家发现食管癌易感基因, 核心提示:来自全国17个省市50个科研机构的268名学者携手科研,新乡医学院有20多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和500多名医学本科生直接参与。
通过对中国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不同民族和地区的25000余例食管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对比分析,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方法,
在人类10号和20号染色体上首次发现了两个食管癌易感基因(PLCE1和C20orf54),为食管癌高危人群的预警和个体化防治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人类在征服癌症的征途上又前进了一步!
食管癌易感基因研究重大发现新闻发布会
王立东教授在食管癌易感基因重大发现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大河网消息:(文/朱振江宋元明图/丁一民)8月22日,由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卫生厅、新乡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联合召开“食管癌易感基因重大发现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了这件事。
由新乡医学院组织,该校肿瘤研究中心主任王立东教授领衔的食管癌研究团队,
在食管癌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发现:在人类10号和20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两个食管癌易感基因,磷脂酶基因亚洲型(PLCE1)和核黄素转运蛋白基因(C20orf54)。
该研究为食管癌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和个体化防治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这一天,也是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 (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王立东博士领导的重大研究成果。
这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食管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标志着我国食管癌易感基因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针对这一研究成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政协及数十家研究单位发来贺信,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卫生厅等机构领导亲临现场祝贺!
众所周知,食管癌是一种发生于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种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食管癌患者约4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死亡率仅次于胃癌。
据了解,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接壤的太行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此外,广东潮汕、四川盐亭也是食管癌高发区。少数民族中,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食管癌发病率最高。
食管癌仍然是这些地区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食管癌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易复发转移,预后差。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虽然早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
但由于早期食管癌患者没有明显的特异性临床症状,对高危人群(无症状)的预警和早期发现缺乏特异性指标和有效手段。临床首诊的食管癌患者,95%以上都是中晚期。因此,为了阐明食管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建立适用于大规模高危人群早期预警和早期诊断的简单、经济、特异的分子指标和手段,已成为食管癌研究领域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诊疗水平的重要研究课题。
王立东教授领导的食管癌团队利用国际公认的寻找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的最新技术——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对来自中国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不同民族和地区的25000余例食管癌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这些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食管癌患者与基因PLCE1和C20orf54密切相关。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科学家深入分析食管癌的发病机理,
而且为食管癌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早期诊断、个体化防治和新型高效药物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子靶点,为今后食管癌的防治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的研究证实,核黄素缺乏是食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膳食补充核黄素引起的干预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研究小组发现的核黄素转运基因C20orf54的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种个体差异的分子基础。因此,这一重要研究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环境和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的相互作用。
河南科学家发现食管癌易感基因,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河南科学家发现食管癌易感基因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