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绿色”代表的是一种环保和健康的理念,如“绿色食品”“绿色出行”等。可要说到“绿色癌症”,就不仅不讨喜,还是不少患者的噩梦。
所谓“绿色癌症”,是炎症性肠病(IBD)在网络的一种戏称。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它以腹痛、腹泻、便血、营养不良等位常见症状,这些症状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炎症性肠病一般不会直接致命,但由于无法完全治愈,患者需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因而被一些人称为“绿色癌症”。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群体增长迅速,预计到2025年可达150万例,它已逐渐从“罕见病”变为了“常见病”。
出现什么症状需要怀疑炎症性肠病?
在临床表现方面,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症状稍有区别。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克罗恩病则主要表现为 腹痛腹泻,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血便。此外,患者还可出现非消化道的症状,如视物模糊、关节疼痛、皮疹等。
这些症状实际上并不具有特异性,大多数患者发病初期都会认为自己只是单纯的肠胃不适或是胃病,甚至部分基层医院都没有对炎症性肠病提起重视,导致临床上误诊率和漏诊率都很高,特别是克罗恩病,过去不少患者曾被当做阑尾炎甚至淋巴瘤治疗,不仅白受罪,还耽误了病情。
目前,炎症性肠病由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病因也并不确切。据临床研究,它的发病与人种、工业化环境和遗传都有一定关联性,高发病年龄普遍集中在15-25岁和35-45岁。
因此,任何年龄的患者出现相关症状且反复发作时,应及时就医并向医生完整陈述病情,在完善胃镜、肠镜、胶囊小肠镜等检查后,医生一般就能确诊或排除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治不好,还要治吗?
之所以炎症性肠病被称为“绿色癌症”,主要是因为目前尚无根治它的方法,但并不代表炎症性肠病就不需要治疗。
若不进行及时和长期的治疗,炎症性肠病不仅会不断复发,而且还可能诱发更多的并发症,如肠溃烂、肠穿孔、影响养不良等,甚至可能癌变。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如果任其发展,在发病5年后癌变的几率将会急剧上升。
因此,炎症性肠病倡导早诊早治,患者确诊后要配合医生进行积极的治疗,有效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减少症状复发的次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具体治疗方案与患者病情有关,也需区分疾病的活动期和缓解期。在疾病活动期,患者症状明显,需及时服药甚至进行手术治疗,来减少患者痛苦和肠道炎症损伤;而在缓解期,患者可基本如常生活,但仍需坚持服药,尽可能将肠道维持在良好和平稳的状态。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要与主诊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定时复诊,并在出现异常的时候及时反馈,配合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近年来,社会各界提高了对炎症性肠病的重视,相关治疗药物也陆续纳入了医保。希望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在不远的未来,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能获得喜人的突破,进一步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让炎症性肠病不再成为让人惧怕的“绿色癌症”。
你有过“ 绿色癌症”的症状吗?
往期热文